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2024-08-05]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蔡笑天 李 哲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这为新时期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方向。
新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谋划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确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任务全面完成,激励创新的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学风环境初步建立。
一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政策体系初步建成。企业承担的重大国家科技任务明显增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二是一些长期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得以破解,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家出台系列文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使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三是既满足国家需求又符合市场规律的科研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出台《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建立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的衔接机制。四是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开启十大创新对话机制、建立七大科技伙伴计划,与16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新形势对科技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
从国际竞争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国际政治局势从地缘政治时代向技术政治时代演进,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国家竞争愈加激烈。我国急需在科技体制机制上进行探索,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作为根本保障,打破创新资源流动的制度性屏障,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间、军民间、主体间的有效流动,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从国内发展看,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正在发生改变,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我国迫切需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大牵引,大力推动经济导向型知识与技术的生产、流动和应用。
从科技自身发展看,创新范式出现动态深化趋向,科学研究范式、技术攻关范式、应用推广范式呈现融合式、全链条迭代进阶之势。科学研究范式呈现高阶发展,出现了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仿真模拟、数据密集型科研等形态,而技术攻关范式、应用推广范式逐步成为独立的范式类型。我国亟须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健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将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要素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激活创新人才活力发挥创新机构和整个体系的生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保障。新时期必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科研范式和创新组织模式,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释放创新活力和潜能,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应加强重点领域政策统筹,完善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科技、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协同联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准入、行业监管等政策的科技创新导向,支持创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验证迭代。完善保障创新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范竞争行为与秩序,优化新技术准入等制度。
第二,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制定有利于人才、技术、金融等高端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的政策,强化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挥产业链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优势互补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和政策制定,联合企业试点设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第三,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构建以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要素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健全资源共享体制机制,构建布局合理、体系健全、功能完善、运行通畅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平台。
第四,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投入,通过与企业联合设立、社会捐赠等方式持续扩大民间科学基金规模。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统筹运用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作者蔡笑天、李哲分别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