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5-09-01]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李国平 孙瑜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密集、产业基础良好,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当前,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尚有不足,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潜力很大,应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推动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具有良好基础
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已形成一定优势,这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优化产业布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京津冀创新投入与产出成果快速增长,北京原始创新能力全国领先。2023年,京津冀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达4458.4亿元,相较2013年增长了2.35倍。高研发投入促进了三地创新成果快速增长。2024年,京津冀地区发明专利授权量由2013年的2.58万件增至15.26万件,年均增长约17.5%。2024年北京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达431人次,位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2024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显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稳居榜首,高质量论文贡献量超纽约、波士顿等国际主要创新城市。
二是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稳步发展,跨区域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9月发布的数据,京津冀地区累计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1700家,约为2021年末的3倍。京津冀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也从2022年的2个增加到2024年的7个,其中5个由三地联合共建。京津冀三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共同绘制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推进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方案,已建立跨区域“链长制”,积极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工作。
三是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初见成效。截至2024年底,京津冀三地共建创新平台13个,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北京创新辐射带动津冀产业发展不断进步。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地区技术合同项目数增长至6497项,成交额从2014年的83.2亿元增至2024年的843.7亿元,年均增长超25%。
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潜力巨大
京津冀地区科创优势突出,但仍存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等问题,科创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2024年京津冀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14.60%)与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6.56%)相差8.04个百分点。2013—2023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GDP比重均有下降。
导致科创优势并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有进一步发挥空间,北京的科创成果对天津、河北的产业发展带动作用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京津冀的创新结构与产业结构错配,京津冀三地间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水平仍然不高,存在研发与产业脱节现象,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强等问题;三是基于区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且有利于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四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空间上呈现极化态势,缺乏高效联动的科创走廊作为区域协同载体,制约了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五是区域整体营商环境仍需优化,三地间在政策措施、标准认证等方面存在差异,要素自由流动仍面临一定障碍。
多维度共同发力推动二者深度融合
为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势,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需从多个维度共同发力,系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对津冀的辐射带动。进一步加强北京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发挥原始创新优势,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同时,推动北京与天津、河北在科学研究、研发中试与成果转化等环节开展广泛合作,构建分工明确、区域联动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机制。天津应依托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推动创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河北则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并借助雄安新区承接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契机,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是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发挥北京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原始创新优势,推动相关产业链环节向天津、河北延伸。支持京津冀本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入区域产业链,加快本地技术人才培养。聚焦“六链五群”等重点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基金、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延链补链强链等方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三是共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地应依据各自比较优势,构建差异化和协同化的产业体系:北京侧重“知识型+服务型”,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天津聚焦“加工型+服务型”,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河北立足“资源型+加工型+服务型”,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四是优化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空间布局,打造京津雄“创新三角”与多条科创走廊。着力形成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一心”,以中关村、滨海新区、雄安新区为“三核”,以京津、京保(雄)石、京唐秦、京张、沿海为“五带”的区域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围绕京津雄“创新三角”,加强资源流动共享,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与产业发展引领区。借鉴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发展经验,推动资源要素向京津、京保(雄)石等轴带集聚,打造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走廊。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协同与要素保障。优化产业管理政策,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配套政策。探索灵活的土地政策,试点跨界地区产业用地协同保障,建立共建园区土地收益分成机制。整合北京金融资源,构建三地联动的综合金融服务生态,推动设立京津冀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深化北交所“京津冀专板”建设,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发展,提升跨区域金融协同能力。
(作者李国平系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孙瑜康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