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党员风采

这个院士心中有风云

[2019-10-15]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大庆]

 

受访者供图

周二有约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表彰他对中国气象科技发展所作的贡献。

    如今,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还经常到国家气象中心走走,特别是有天气预报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讨论时,他还会去听听,提出一些建议。作为曾经的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他是看着这支预报队伍成长的,也亲手推动了中国天气预报技术的进步。

    做好天气预报是一生的追求

    从事气象工作已经60多年的李泽椿永远也忘不了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个场景: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没有提前预报大风,沿海的一个渔场发生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从此,做好天气预报,特别是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就成了李泽椿一生的追求。

    努力工作也让他充满成就感。20世纪80年代,国家气象中心预报了一次巨大的台风,估计会有50万人受到影响。

    当时台风所要经过的浙江省内有些养殖业生产者舍不得自己的产业,也不相信真的会有台风从他们那里经过,所以就是不肯撤离。后来,地方领导采取强制措施,帮助他们在台风到来前撤离,才使得当地没有因台风而出现重大人员伤亡。事后,浙江省一位副省长特地跑到北京,向国家气象中心表示感谢。

    李泽椿说,气象工作是“小行业大覆盖”,牵扯到千百万人的生活和生产,是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工作。“现在更是如此,我们家底大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气象工作者责任重大。”

    从经验预报到数值预报

    196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后,李泽椿走进了中央气象台,踏踏实实地做起了一名天气预报员,每天值班做全国天气预报。

    中国人预报天气有很长的历史了,民间都是利用谚语预测天气,比如“月晕而风”“钩钩云雨淋淋”等。之后,科研人员又利用气压表、温度表的数值要素等画出天气图来,再通过天气图预报天气。由于没有考虑天气系统移动时的内在变化,很难说天气预报是科学的。

    “大气物理是有规律的,可以将其变化用方程来表示。”李泽椿说,只不过这种方程是非典型性的偏微分方程组,变化要素极多,没有解析解,只能数值解,因此需要完成大量的计算任务。

    20世纪70年代末,李泽椿团队与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所等单位合作,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的短期(2天左右)天气数值预报系统,使我国天气预报由定性到定量、由纯主观到主客观结合。这套系统于1981年正式投入使用。

    短期数值预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那么更长时间的预报呢?

    做中期业务数值天气预报需要大型计算机帮忙。因为其业务方案中物理过程设计极其复杂,计算的范围又广(全球性的),计算量非常大。只有又大又快的计算机才能计算好,也才能在规定的时段内计算出预报结果,及时提供给气象台,满足天气预报制作的时效性。因此,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就成为数值预报的关键。

    于是20世纪80年代,李泽椿便与国内的计算机研制单位共同研究如何利用大型计算机为天气预报服务。

    “大型计算机研制出来后可以为我国天气预报服务,同时我们也通过计算应用对大型计算机的研制提出更高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气预报数值的分析计算,也推动了我国大型计算机的发展。”李泽椿如是说。

    80年代中后期,李泽椿与同事又研制成功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期(10天)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并于1990年投入使用,使我国成为当时国际上少数几个能制作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很好地满足了国家对气象保障的需求。

    1993年前后,在他的推动下,国家气象中心相继组织安装了我国巨型计算机银河—II及进口的CRAY C90计算机,并设计构成两个互为备份的计算机体系,保证了预报业务的发展与不间断稳定运行。

    进入90年代,作为首席科学家,李泽椿又领导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研究,使这项涉及地区广、学科交叉多的攻关达到了既定目标,并投入到实际业务中应用。

版权所有 © 2003~2020 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 通信地址:北京3814信箱 邮政编码:100038 China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stitutes
联系电话:010-58884565 010-58884563 010-58884569 传真号码:010-58884566 电子信箱:kfdc126@126.com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042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