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科技经费

修订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公布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十种行为明令禁止

[2021-10-11]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 垠 ]

        930日,科技部官网公布修订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从重点专项概预算管理、项目资金开支范围、项目预算编制与审批、项目预算执行与调剂等8章共59条,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与《管理办法》一同发布的,还有《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经费管理新旧政策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

  《管理办法》主要规范中央财政安排的采用前补助方式支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下简称重点研发计划)资金,其中特别提到,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不得存在以下10种行为:

  (一)编报虚假预算;

  (二)未对重点研发计划资金进行单独核算;

  (三)列支与本项目任务无关的支出;

  (四)未按规定执行和调剂预算、违反规定转拨重点研发计划资金;

  (五)虚假承诺其他来源资金;

  (六)通过虚假合同、虚假票据、虚构事项、虚报人员等弄虚作假,转移、套取、报销重点研发计划资金;

  (七)截留、挤占、挪用重点研发计划资金;

  (八)设置账外账、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等;

  (九)使用项目资金列支应当由个人负担的有关费用和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偿还债务等;

  (十)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记者了解到,重点研发计划由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组成,重点专项采取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全链条一体化的组织实施方式。重点专项下设项目,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下设课题。重点研发计划资金实行多元化投入,资金来源分为中央财政资金和其他来源资金,其他来源资金包括地方财政资金、单位自筹资金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

  这份由财政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文件,明确了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和使用应遵循的三大原则: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明晰权责,放管结合;遵循规律,注重绩效。

  值得关注的是,政府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委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以下称专业机构)开展重点专项资金管理;充分赋予项目牵头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参与单位(以下称承担单位)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自主权,承担单位应当落实法人责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管理办法》提到,中央财政资金总概算一般不予调整。重点专项任务目标发生重大变化等导致中央财政资金总概算确需调整的,专业机构在履行相关任务调整审批程序后,提出调整申请,经科技部审核后,按程序报财政部审批。总概算不变,重点专项年度间重大任务调整等导致年度概算需要调整的,由专业机构提出申请,经科技部审核后,按程序报财政部审批。

  在项目预算编制与审批中,《管理办法》明确,结合承担单位信用情况,间接费用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课题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为:

  (一)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为30%

  (二)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为25%

  (三)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为20%

  《管理办法》指出,重点研发计划资金实行财政授权支付。专业机构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根据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特点、研究进度、资金需求等,合理制定经费拨付计划,在项目任务书签订后30日内,向项目牵头单位拨付首笔项目资金。逐级拨付资金时,项目牵头单位或课题承担单位不得无故拖延资金拨付,对于出现上述情况的单位,专业机构可采取约谈、暂停项目后续拨款等措施。

  “承担单位应当全面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每个课题应当配有相对固定的科研财务助理。科研财务助理所需人力成本费用(含社会保险补助、住房公积金),可由承担单位根据情况通过科研项目经费等渠道统筹解决。”《管理办法》特别提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国内差旅费中的伙食补助费、市内交通费和难以取得发票的住宿费可实行包干制;对野外考察、心理测试等科研活动中无法取得发票或者财政性票据的,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可按实际发生额予以报销。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能力和潜力突出、创新绩效显著、科研诚信状况良好的承担单位按程序认定后,可不再开展结题财务审计,其出具的项目资金决算报表,作为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的依据。承担单位对决算报表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专业机构适时组织抽查。

  “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实行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管理办法》强调,财政部、科技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在重点专项概预算审核下达,专业机构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在重点专项项目资金分配等环节,会计师事务所、咨询评审专家等在结题审计和评审中,存在违反规定安排资金或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版权所有 © 2003~2020 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 通信地址:北京3814信箱 邮政编码:100038 China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stitutes
联系电话:010-58884565 010-58884563 010-58884569 传真号码:010-58884566 电子信箱:kfdc126@126.com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042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