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信息快讯

我科研人员成功构建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

[2023-09-18]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深圳9月13日电 (实习记者罗云鹏)1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获悉,我国研究人员首次成功构建出覆盖组织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采样密度最高的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并发现免疫细胞“新类型”——类小胶质细胞。

  该研究成果于9月12日发表在学术期刊《细胞》上,由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李汉杰课题组联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并依托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自主搭建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平台对发育中的30万个免疫细胞进行“解码”。“我们对大量样本进行无差别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其好处在于不明晰样本是哪一类细胞亚型时,可以直接通过它的基因表达谱来推断细胞种类,能够更好地发现未知细胞类群。”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汉杰说。
  研究团队鉴定了11种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并对每一种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最终注释得到包括15种巨噬细胞在内的56种免疫细胞亚型,并将它们的时空动态变化轨迹精准地描绘在图谱中。
  据悉,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巨噬细胞,在传统认知中只存在于脑和脊髓,不会在其他器官或组织中出现。但研究团队观察发现,在发育时期,有一类细胞形态、特征蛋白表达、转录组表达谱都与小胶质细胞非常相似的特殊细胞亚群,广泛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多个组织中(包括表皮、心脏和睾丸),科研团队将其命名为“类小胶质细胞”。
  “类小胶质细胞的发现,将会打破‘小胶质细胞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这一固有认知。”李汉杰说。
  该研究将推动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韩家淮表示:“该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人体免疫发育特别是巨噬细胞多样性、分化和功能的认知,有助于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疾病诊断、免疫治疗和新疗法开发提供重要的基础。”
 ◎本报记者 毕炜梓
  随着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中国科研的整体质量也在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论文出现在著名国际期刊上,引用次数增加,影响因子更高,科学界的认可度也在快速提升。
  “中国在学术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物理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全世界受益。”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AIPP)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万斯日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对于中国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推动创新至关重要。
  “中国物理学研究正在全速前进”
  《流体物理学》(Physics of Fluids)的主编艾伦·杰弗里·杰克明教授注意到,过去7年,中国在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收获颇丰,成为该刊物的主要贡献者,促使其影响因子从2.0升至4.0以上。他认为,这是中国研究质量不断提高的指标之一。
  杰克明还指出,中国学者在流体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全面开花,在基础流体力学和应用流体力学方面的贡献难分伯仲。“如果用发动机来形容的话,那么中国的物理学研究正在全速前进”。
  2013年至2022年期间,全球物理科学论文产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3%,而中国的复合增长率则高达15%。据AIPP数据统计,过去10年中国研究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增加了35%。万斯认为,“这一增长证明,中国在研究设施和研发经费方面的投入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学术出版凝聚着全球学者网络
  “学术出版在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科学交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充当了一座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全球受众可以获取、分享和传播来自全球各地的宝贵研究成果、创新思想和智力成果。”万斯说,“我们坚信,科学的本质是增进合作。科学合作是一种和平、积极且能促进互信的活动。”
  在她看来,学术出版弥合了不同语言、学术传统、研究实践之间的差距,并促进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全球学者网络。它有助于打破障碍、提高透明度、促进开放对话并弥合分歧。学术出版有助于建立一个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团结的科学界,以共同应对世界上最紧迫的挑战性课题。
  顶级期刊中的中国编辑崭露头角
  除了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迅速增长之外,促使中国崭露头角成为学术强国的另一个因素是国际顶级期刊的中国编辑及主编数量的增加。
  据万斯介绍, 2021年到2022年,AIPP出版社的编辑团队中,中国研究人员的数量从64位增加到了86位。
  “去年我们任命了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博教授担任《应用物理快报·材料》(APL Materials)的主编职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这是AIPP出版社90多年来第一次任命一位来自中国的主编。”万斯认为,中国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日益显现,中国科学界在全球科学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在科学领域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
  杰克明对科学界持续发扬合作精神充满信心,“国际合作本质上是美好的,因为它反映了跨越国界的真挚友谊。当我看到国际合作论文的中文署名时,我看到了论文背后更美丽的东西”。
版权所有 © 2003~2020 中国科学技术院所联谊会 通信地址:北京3814信箱 邮政编码:100038 China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stitutes
联系电话:010-58884565 010-58884563 010-58884569 传真号码:010-58884566 电子信箱:kfdc126@126.com 备案序号:京ICP备170042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