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因工程发展水平迈进国际前列
[2024-12-09]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付丽丽)在日前召开的2024人因工程与智能系统交互国际会议上,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设计师陈善广说,目前,我国人因工程学科建设及发展水平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
陈善广介绍,人因工程是研究系统中人与其他要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学科,并运用相关原理、理论、数据与方法开展系统设计以确保系统实现安全、高效且宜人的目标。经过多年发展,人因工程这一新型交叉学科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从早期人体测量学等传统方向发展到认知工效学、神经人因学、认知建模和智能系统交互等方面,应用领域也从劳动生产、机械或电子产品、汽车驾驶等拓展到空间站工效学测评、高铁人因工程分析、大飞机与舰船人因设计、核电站人因学测评和医疗人因等重大复杂系统。
我国人因工程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
“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能力特性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所用产品及系统的设计既考虑人的局限性又考虑人的优势,这是人因工程的核心内涵。”陈善广解释说。
陈善广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率先创建了人因/工效学技术与管理体系,推动工效学要求融入到设计研制中去,确保了历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特别是面对空间站长期飞行挑战,我们建立了复杂系统分解、解耦、降维的工效评价新范式与方法,发现并协同解决了大量关键人因设计缺陷,确保了中国空间站建造期4次飞行任务累计600余天航天员安全高效工作。”他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表示,人因工程在助力我国测绘遥感从传统向AI飞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拥有5G基站400万个、遥感卫星数量近300颗,已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能力,还实现了商用5G单基站室内环境下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定位精度达到1—2米。这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手机定位、智慧物流、抗洪救灾、航天探月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来人因工程该如何发展?陈善广建议,国家层面应高度重视人因基础理论研究的规划布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拓展人因工程共性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
鉴于人因设计对产品质量、安全性和竞争力的重要作用,陈善广还建议,我国应制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人因设计法规和标准,建立人因设计的基础理论及方法体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因设计软件,将人因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贯穿系统、产品设计研制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