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科技服务
[2025-10-27]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陈 劲 朱子钦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方向,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也是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权的关键。而科技服务业是高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核心纽带。随着未来产业的发展,对科技服务业提出了新需求,加快建设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科技服务体系,是推动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未来产业对科技服务提出新需求
笔者调研发现,未来产业发展在决策咨询、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方面均存在服务新需求,亟待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决策咨询服务的因地制宜需求。由于缺少成熟的决策支持工具,各地未来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颗粒度差异较大等问题。目前我国至少已有31个省级行政区出台了未来产业相关的规划文件,但梳理发现,氢能、储能、人工智能、量子等产业布局的同质化率较高,容易导致区域间过度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过剩产能;部分地区发布的规划主要停留在赛道层面(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而其他部分地区发布的规划已经下沉到细分领域(可持续航空燃料、碳基芯片、太赫兹等),不利于国家进一步加强政策统筹、精准滴灌。
二是技术研发服务的资源整合需求。以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为代表的未来技术是未来产业的源头活水,其研发具有高风险、长周期等特征,政府难以投入过多资源进行大面积扶持,寄希望于单一企业自发培育短期内难以产生利润的技术同样困难,因此亟待统筹打造具有跨区域、跨领域、跨主体战略统筹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性、综合性未来技术研发服务机构,促进形成未来技术创新联合体,解决科研目标与力量分散、关注短平快成果、产业共性需求鲜有问津、长周期项目无人敢投等问题。
三是成果转化服务的数智转型需求。《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4)》显示,我国仅1/3左右的高校设置了专职转化机构,且多在科研管理部门“套牌运作”,转化服务力量小而散,专业性不足,难以适应引领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的定制化、一站式服务需求。近年来,北京“转果果”、杭州“智者”、广州“产研链”等智能工具密集推出,促进了成果供需的高效对接,但仍面临数据不通、融合不畅、匹配不精等问题。例如,高质量数据标签集是平台挖掘更全、更深关联的前提,然而,政产学研用金服等数据标准不一,数据库建设零散,供需描述的模型可理解性低,亟待统一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概念框架、术语体系,进而提升未来技术成熟度、商业可行性、产业化路径的预测能力。
四是产业培育服务的生态构建需求。未来产业变革瞬息万变、竞争烈度强且培育周期长,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未来产业对于各培育环节的要素匹配要求、整合要求、时序要求等均不相同,且受区域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多重因素影响,对线上线下一体化、定制化、分布式、全生命周期微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打造一批“懂科技、通工具、耕市场、善运营”的现代化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全面推动未来产业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型、分梯队培育与生态构建。
支撑未来产业全知决策和贯通式培育
针对上述未来产业科技服务新要求,应加快建设全面深度数智化赋能的现代化科技服务体系,支撑未来产业的全知决策和贯通式培育。
一是打造未来产业现代化决策支持体系。统筹建设“政产学研用金服”数据底座、规范及标准,推动数据融合利用与深度挖掘。组建高层次未来产业决策咨询委员会和专业化智库机构,基于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开发人机混合智能决策支持工具,全领域实时扫描和遴选未来技术潜点。构建未来产业数智词典和动态管理规范,统一概念内涵、术语体系和分类标准,通过知识智能演化与可视化工具,绘制全景式未来产业知识图谱。运用时空图神经网络等前沿算法,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人才优势、金融实力等数据,开发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布局自适应推荐工具。
二是建设未来技术现代化研发服务体系。实施未来技术研发机构百强工程并开展示范认定工作。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未来技术研发示范机构,加速整合小而散的研发机构。加强主管部门的统筹领导,定期对示范机构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进行专项审议,通过高层次项目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示范机构牵头组建未来技术创新联合体。强化对示范机构的政策供给,支持其开辟未来技术创新特区,在全球范围内灵活组建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团队,并按需配置人、财、物、数、知等关键资源。
三是构建未来产业现代化成果转化体系。打造涵盖概念验证、市场预测、供需对接、中试熟化、人才画像、科技金融、政策匹配、生态共建等功能的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平台。建立标准统一、数据全面的科技成果与服务资源库,运用智能匹配算法,为成果转化各环节、各主体精准匹配各类科技服务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发未来产业智能体元镜空间(元宇宙+镜像世界),形成“政产学研用金服”全类型智能体全天候自主寻优、洽谈合作的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数据融贯、全要素融合、全场景融通,引领科技服务产业未来化发展。
四是构建未来产业现代化培育服务体系。首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人机深度协同的“懂科技、通工具、耕市场、善运营”的现代化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分领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单设科技服务职称序列并纳入人才项目选拔范围;综合年薪制、项目佣金、收益分成、股权奖励等方式提高现代科技服务业人才待遇;鼓励成立科技服务人才协会、事务所等,加强权益保障。其次,更好发挥金融在未来产业培育中的血脉作用。整合贷款、风投、基金等金融资源,创新适合未来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产品。支持壮大天使基金、创投基金等耐心资本,推广“产业初创通”等专属产品。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